top of page

「911」頓悟生死而搏盡「導」路

  • wendyy0
  • 9月17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已更新:9月22日

【電影精神】「911」頓悟生死而搏盡「導」路|孔令政導演:「用最大的規格說最細微的情感。」



孔令政導演:「用最大的規格說最細微的情感。」
孔令政導演:「用最大的規格說最細微的情感。」

與《無名指》導演孔令政對談,令筆者憶起青年時期的兼職往事,當年與任職之玩具店的陳經理閒聊,陳經理卻道出那個未竟的電影夢,原來他希望修讀藝術電影,而且不甘於在香港修讀,計劃遠赴外國去讀。可各種現實理由下,令他只能屈居於一間小店。當時,看他瘦骨嶙峋的身軀其實也略懂原因,只是未想到後來再收到陳經理的消息,已是死訊,連同他的電影夢一同埋葬到土裡。每個人都有能力造夢,卻不是每個人都來得及圓夢。



電影的走位不是最重要,而是定鏡丶對話以及場面調度,做得好自然事半功倍。
電影的走位不是最重要,而是定鏡丶對話以及場面調度,做得好自然事半功倍。

▲黑色影像從何來


本來對孔令政這名字有點陌生,經過近一小時的相處卻意識到這位導演並非單純愛電影,而是言談之間也滲透著他對電影的見解與觸覺,時而拋出術語輔助說明自己的表達,讓這場對談相得甚歡。孔令政導演的童年與不少影迷相近,於電影頻道中默默種下種子︰「開始發覺自己好鍾意呢一種用影像行先,吸納咁多觀眾去分享嘅媒介。」孔導演口中的「影像」對幼童而言確實衝擊,舉例時皆是鬼才Tim Burton監製的《怪誕城之夜》丶執導的《蝙幅俠》系列等等的暗黑作品,香港代表的亦有「銀河影像」作品。影像敘事的思維從此植根於腦海︰「你會發覺寫劇本其實好多時真係唔係對白行先,你可以用影像去講就盡量用影像去講。」抱著這份信念,孔令政高中時期就遠赴美國,提早適應環境準備修讀電影。


美國教育是教導你批判,無論是歷史或宗教,首先教導的,都是不要盡信課堂。
美國教育是教導你批判,無論是歷史或宗教,首先教導的,都是不要盡信課堂。

▲越洋追夢遇「911」轉捩點


比起運用鏡頭丶撰寫劇本丶與演員溝通,孔令政認為美國的教育執重於批判的風格,沒有既定答案,只有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品味︰「點樣可以令到你由一個電影學生變成一個電影製作人,就係你嘅批判性思考同品味。」這的確與香港修讀電影有了絕對性的差異。這個時期啟發他的電影是Carol Reed的《黑獄亡魂》,從中初探黑色電影的韻味︰「我覺得Film Noir對我嚟講係Pure Cinema,佢哋通常嘅Plot係好簡單,佢需要表達嘅資訊都唔多,佢純粹就係為咗創作氣氛丶創造畫面去講人物。」這種啟發宛如將兒時孔令政對影像的探索扣上關係。



我覺得說故事是一生的路,所以認為自己適合創作電影。
我覺得說故事是一生的路,所以認為自己適合創作電影。

但有些事,你寧可自己從未經歷。二零零一年「九一一事件」,至今仍是舉國震撼的恐怖襲擊,孔令政當時身處美國,形容這是一件荒誕的事情︰「你係用咗十幾年時間,都唔相信佢係發生到。直至Ground Zero已經起返新嘅建築物,你都仲係捉唔緊到底呢件事有冇發生到,但係佢的確犧牲咗好多人,個一日,個一刻,個幾個鐘頭,個到好多人嘅故事蒸發咗。」孔令政意識到死亡,原來就是如此突然;死亡,並不像戲劇般有舖墊。有時,現實比起戲劇更加荒誕離奇。同時,孔令政意識到美國遍地人才,就選擇回港發展。


初次拍電影時確實大開眼界,為何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仍有如此熱誠?答案只有真的喜歡!
初次拍電影時確實大開眼界,為何收入與付出不成正比仍有如此熱誠?答案只有真的喜歡!

▲廿八歲完成夢想


要說美國遍地人才,香港又何嘗不是?二零零八年回港的孔令政不斷尋求機會,連同在學時期,幾乎影視製作中的前、中、後期的工作都曾涉獵。二十歲出頭,在一間美國公司從事後期製作,眼見部門主管又是一位懷著導演夢的人,花盡一生去撰寫劇本和尋求資金,卻未成事,似是預視了自己的中年危機。尤其比起美國,香港的影視圈更欠缺片廠制度,一套電影的誕生可能只是源自老闆的一句︰「有冇故事呀?」於是孔令政決定從一劇之本著手,開創自己的機會,故此一直以來的電影皆是自編自導。


《無名指》有許多父女的描寫是不用對白呈現,反而也是最深刻的。
《無名指》有許多父女的描寫是不用對白呈現,反而也是最深刻的。

好不容易在二零一四年初嘗電影導演的滋味,交出首作《第七謊言》,可惜電影上映二十一日,票房僅錄五十八萬元,但總算在二十八歲之齡完成夢想。孔令政直言沒有一刻停留︰「就即刻繼續諗下一個故仔,因為我係一個創造機會畀自己嘅人,我唔係一個鍾意等嘅人。」然而縱有無限決心,在時代洪流之下人的力量依然非常渺小,再於香港戲院看見「孔令政導演」五個字已是十一年後。問會否有過質疑自己,孔令政回答︰「我都係對自己有信心嘅,創作好容易迷惘,創作人一定係不斷質疑自己嘅,但我係偏向正面去諗。」


不是說香港電影要迎合別人的市場,而是拍香港人的故事,但不要忽略其他國家受眾。
不是說香港電影要迎合別人的市場,而是拍香港人的故事,但不要忽略其他國家受眾。

▲世事無常,要信自己


初看《無名指》,頓覺孔令政筆鋒一轉,改為描寫香港社會的弱勢社群,說一個正面勵志的父女故事。我將如此的感覺如實向孔導演表達,探問原因下原來又是因為一場失意︰「喺新冠肺炎之前有一個開咗綠燈嘅計劃,搵到主演,已經開動製作同美術,因為套戲係好多場景,要搭景嘅規模比較大,終於可以做到啲新嘅類型好開心好興奮,點知就係疫情,一巴掌打埋嚟就斷咗。」故此就開動《無名指》劇本自我勉勵一番。孔令政更形容肌肉萎縮症患者求存的決心,與自己想從事電影的決心如出一轍︰「永遠都有一百萬個人同你講唔好發夢,唔好諗住做導演,說到底只有你自己相信,咁點解唔相信自己?」



即使《無名指》的場景只是街坊屋邨,但我仍堅持使用Anamorphic lens,將世界盡量吸收在這部電影的場景中。
即使《無名指》的場景只是街坊屋邨,但我仍堅持使用Anamorphic lens,將世界盡量吸收在這部電影的場景中。

▲ 電影精神:「用最大的規格說最細微的情感。」


生而為人,終有一死,但如同常說「港產片已死」一樣,重點不是在於死亡,而是你如何看待死亡。

後記︰生而為人,終有一死,但如同常說「港產片已死」一樣,重點不是在於死亡,而是你如何看待死亡。
後記︰生而為人,終有一死,但如同常說「港產片已死」一樣,重點不是在於死亡,而是你如何看待死亡。

作者:楊世 @yeungsai_ys 攝影:黃文比 @wmp_rock  鳴謝場地提供:Lemna Of The Alchemist


作者簡介

楊世,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編劇系。現為影視編劇、記者及編輯,寫電影丶寫人物,用文字發掘生命的不同特質。



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
​網站上的圖像、文字及其他資料均屬於有文有路 AVENUE版權所有。

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、複製或用於商業用途。

有文有路 AVENUE

bottom of page